骄阳炙烤齐鲁大地,数字商务学院“e心兴农”服务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如火如荼。在淄博市沂源县南麻街道田间,学生们熟悉的矍铄身影——学院关工委特聘劳动教育实践导师、沂源县高级农艺师侯念义,正将其毕生农技智慧与致富经验,倾注于青年“兴农人”的实践课堂,为“沿黄数字赋能 青春助力振兴”行动注入深厚技术底蕴与精神力量。
引路入田,“老专家”手把手传授技艺
抵达驻地当天,侯念义直奔服务队对接的果蔬种植基地。面对热情青涩的队员,他开启首课:“搞农业要‘七分管、三分种’,关键在‘懂’!”他示范葡萄修枝手法,解析作物特性,汗水浸透衬衫仍细致指导:如何用手机App监控土壤墒情、识别病虫害。面对复杂的栽培参数,他树枝画图、生动比喻“土壤是根的家,营养是叶的饭”,化深奥理论为田间指南。队员申昊玲动情道:“侯老师手上的老茧,擦亮我们心中的兴农梦。他教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读懂土地的语言和农民的期盼。”
数字赋能,老经验与新技术的“智慧碰撞”
作为关工委聘请的导师,侯念义深知此行重在引导思考数字技术如何服务农业。在服务队为合作社搭建微店、设计营销策略时,他以成功案例现身说法:“线上风光无限好,线下品质是根基!”他鼓励队员将电商运营、数据分析技能与他提供的分选标准、保鲜要点深度融合,确保“数字翅膀”承载农业果实。一场必赢体育“如何在电商页面科学呈现果品风味指标”的讨论,成为智慧农业与数商知识融合的生动课堂。
传承匠心,关工委构筑代际共助的兴农桥梁
“侯老师不顾酷暑,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实践,情怀令人动容。”学院关工委负责老师感慨。特邀侯念义深度参与,是关工委落实“五老助力劳动教育”的创新举措。关工委发挥桥梁作用,促成专家“传帮带”,将实践导师制度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平台,为劳动教育打通“第二课堂”,让青年学子在乡村一线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。
一次夏日的田间相遇,一场银发与青春的同行。在关工委搭建的桥梁上,以侯念义为代表的老专家们持续发力,将赤诚匠心融入实践前沿,为“兴农人”培根筑基。这群“懂理论、强技能、有情怀”的数商青年,必将融合“老专家”的智慧与新时代数字脉搏,在黄河沃土刻下青春印记。(数字商务学院关工委)